泛阅读化时代的大众,最匮乏的能力之一就是批判性思维。尤其对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青年一代,如何避免一味妥协于眼前的苟且,成为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看待事物的“主我”,是一道严肃而意义重大的思考题。为此,文化传播与设计学院于4月12日举办由叶繁博士主讲,题为《超越单向度的人——消费社会下教育的回应》的网络讲座。学院党总支书记陈晓兰、辅导员及学生代表参加本次讲座。

叶繁博士主讲
叶繁博士以”单向度的人”为基础,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同学就有关问题开展讨论。接着,叶老师深入阐述了马尔库塞笔下“单向度的人”的内涵和外延。从“多向度的人”(既有眼前,又有诗和远方)引出“单向度的人”这一概念,即:只有生活的苟且。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讨论,大家进一步学习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思维逻辑方式。
同学们通过电脑和移动客户端收看讲座直播
为了让大家对“单向度的人”这一现象的本质有更深刻的理解,叶老师秉持从实例中来,走回实例中去的原则,通过具体案例和视频分析,分别从语言的封闭化、缩略化、模糊化、生活方式趋同化、审美平庸化及消费的符号化等方面逐一阐释。他通过这几个维度进一步剖析单向度人的行为和表现,告诫大家身处被消费文化裹挟的大环境下,一定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拒绝一味妥协,积极拥抱诗和远方。
文传学院党总支书记陈晓兰表示,叶繁博士运用通俗的语言为同学们呈现了一堂内涵深刻的理论课,令人受益匪浅。她希望全体同学积极开动脑筋思考,努力学习新技能,打破“差不多”理论的束缚。
疫情当前,希望同学们负责、理智地观察社会,跳出抽象概念或身份概念先行的单一向度,从多维度和复合角度去思考问题,做一个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