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公布2024年继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认定类项目认定结果的通知》。其中,学校学分银行管理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申报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学分银行制度建设与创新实践”项目获评全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各级各类教育沟通衔接是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立以来的十年里坚持开拓创新、砥砺前行,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作出了积极贡献。
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
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由省教育厅主办和管理,省人社厅、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民政厅、省财厅、省农业农村厅等相关部门和学校共同建设,服务全省全民终身学习的省级学分银行。中心负责学分银行的管理与运营。

首发终身教育资历框架
2017年3月,中心联合相关单位首发《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标准》,填补国内教育领域标准的空白,也是国际上首个以标准形式呈现的资历框架。它明确资历成果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及业绩三大类,资历等级分七级,规定资历等级与各类资历成果的关系,搭建了各级各类教育沟通衔接的“立交桥”;建立知识、技能、能力三维度资历等级标准,确立各级各类资历成果认定与转换的共同尺度,使资历成果的等值互认得以实现,实现了各级各类教育沟通衔接,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大国提供了制度基础。


构建新时代人才评价体系
中心建设了广东终身教育资历名册,它以资历框架为内在逻辑,以资历等级为评价依据,构建知识学业、技能培训、岗位能力等各类资历相互衔接的终身学习“立交桥”,是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大平台,是助推教育培训机构提供有质量教育的重要举措,是用人单位岗位聘任和人才评价的重要依据,突显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打造了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典范
中心推动粤港澳三地教育主管部门签署《粤港资历框架合作意向书》《粤澳教育培训及人才交流合作意向书》。通过建立粤港工作例会制度、粤港培训工作坊制度,推进粤港资历框架对接及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下的质量保障机制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新典范。

开辟产教融合新赛道
中心通过研发汽车业(后市场)、机械制造业、物流业(冷链)、工业自动化系统等4项行业团体标准,反映了行业需要的核心能力,为学习者、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提供了统一能力标准,推进了“岗课赛证”融通,推动了产教深度融合。

推动出台省级学分认定和转换制度
2019年10月,中心推动出台《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广东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实施意见(试行)》,建立了广东省学分认定和转换制度,为境内外高等学校本专科之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及非学历学习成果的学分认定和转换提供了具体依据,是我省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服务广大学习者的重要举措。

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系统
中心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建成国内首个基于资历框架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系统,其中信息管理平台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个性化、便捷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服务,包括终身学习档案、学习成果展示厅、学分认定、资历认证、资历画像、学分地图及职业规划指引等。学分银行实体中心融合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时尚的创意设计,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沉浸式和体验式服务,旨在增强参观者的代入感、获得感和终身学习冲动感。实体中心专设自助ATM机服务老年及残疾人群体。全省设立的128个学分银行服务点直通村居社区,为所在区域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的规划和服务。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保障制度
中心研制了基于广东资历框架与国际接轨的内外部相结合质量保障制度,它采用机构评审、成果评审、课程评审混合的评审模式,定期对各类资历开展质量保障评审,并对质量问题投诉进行监督评审。将通过评审的结果纳入资历名册,及时将不符合质量要求的资历剔除出资历名册,提升教育和培训机构自我评价和自我监察能力,增强其内部质量保证能力,确保基于资历框架的资历达到统一的质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