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11日举行的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暨农业产业与数字经济研究中心2023年度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农业产业与数字经济领域的知名院士、专家、学者和企业高管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等热点问题进行交流,为推动数字经济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出谋划策。
数字技术+农业农村=美好未来
“智慧农业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赵春江指出,当前,农业已进入数字化时代,这是农业的第三次绿色革命。智慧农业融合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等生产力技术,呈现高质量、高效率、高效能和方便快捷与人性化等特征,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赵春江院士作线上报告
赵春江指出,我国现处于乡村治理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但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获取信息难、成本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技术应用水平低,数字技术有效供给不足,政策与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建议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要求,大力实施智慧农业与数字农村建设工程,依托数据与技术标准,推进数字农业工程、数字富民工程、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打造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助力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
数字赋能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经济学会会长、华南农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罗必良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一个关键的着眼点是如何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对于解决这一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罗必良教授作线上报告
罗必良表示,互联网使用对于小农户机械化生产、扩大土地规模、农业生产投资均产生显著促进作用,对大规模农户、中老年农户融入现代农业的更为显著。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农业”在促进农业产生要素性配置方面的作用,同时缩小群体间和地区间的数字鸿沟。
以“互联网+”模式创新乡村人才培养
农业产业与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学校原副校长瞿志印说,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在“互联网+”乡村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互联网+教育”、三级体系办学、实施乡村终身教育、优质教学资源等独特优势,近年来在加强顶层设计、成立专门机构、拓展基层教学网点等14个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也推动乡村人才培养取得了明显成效。瞿志印还就广东开大进一步推进“互联网+”乡村人才培养提出了进一步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加强战略管理、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等13条意见建议。

瞿志印主任作报告
数字化赋能农业社会化服务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朱铁辉表示,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加快数字化转型,是促进智能化、智慧化发展的基础,是发展数字农业的应有之意。没有数字技术,就没有产业数字化。发展数字农业的着力点应首先实现农业产业的数字化,然后才是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农业的智能化、智慧化。

朱铁辉所长作报告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林伟君表示,数字农业是构建数字地球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以数字化赋能农业发展,要从数字思维、数字生产、数字销售、数字管理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与长远规划,逐步推进,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林伟君所长作报告
深圳市现代农业装备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孟祥宝介绍了其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和倡导的关于数字农业的“数+云+端”应用模式,并以广东荔枝农业产业园为例,表示未来智慧果园的经营要在品种优质化、水肥智能化、防控绿色化、生产机械化、品种数字化等“五化”上下功夫。

孟祥宝院长作线上报告
广州海睿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晓发表示,县域特色产业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数字化已成为必选项,要立足各区域特色,抢抓发展机遇,积极探索数字赋能区域品牌路径,着力打造数字经济新引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江晓发董事长作报告